美學概說
第一章 美的本質與特性
1.—個難解的理論之謎
2.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
3.美的特性
4.美的相對性與絕對性
第二章 美的形式與形式美
1.美的內容與形式
2.形式美的構成
3.形式美的產生與發展
第三章 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
1.社會美
2.藝術美
第四章 崇高、滑稽與優美
1.崇高
2.悲劇
3.滑稽(喜劇)
4.優美
第五章 美感的本質與特性
1.美感是人對自身本質力量的直觀
2.美感的產生與發展
3.美感的特性
第六章 美的欣賞與判斷
1.美的欣賞的主客觀條件
2.審美趣味的差異性與共同性
3.審美判斷的標準
第七章 美感的心理要素
1.感覺與知覺
2.想像
3.情感
4.理解
第八章 美的創造的一般規律
1.美的創造的實質
2.美的創造的歷史發展
3.美的創造與異化
第九章 現實美的創造
1.現實美創造的地位與意義
2.現實美創造的廣濶領域
3.現實美的創造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關係
4.現實美創造的基本原則
第十章 藝術美的創造
1.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
2.藝術的典型化
3.藝術美的創造與藝術家
第十一章 各類藝術的審美特徵:
1.藝術分類的美學根據
2.各類藝術的審美特徵
第十二章 美育
1.美育的性質及其歷史發展
2.美育的職能及其與德育、智育、體育的關係
3.加強美育及精神文明
緖 論
在現實生活中,到處都存在著美;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大家都喜愛美,欣賞美,並不斷地創造美。 由於美的存在和發展,由於人類審美活動的不斷展開,於是作為專門硏究人與現實審美關係的科學—美學也就歷史地產生了。
美學作為一門科學,旣是十分古老的,又是十分年輕的。 從歷史上看,人們對於美學中有關問題的硏究'一直可以追溯到邈遠的古代。 在中國,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奴隸制時代‘人們對於一系列與美有關的問題,已經試圖從理論上進行把握了。
據《國語》記載,楚靈王築成了華麗的章華臺,非常得意,便對他的臣子伍擧說:“臺美夫!”伍擧囘答道:“臣聞國君服寵以爲美,安民以為樂,聽德以爲聰,致遠以爲明。 不聞以其土木之崇高、彤鏤爲美……”。 伍擧對自己的見解作了具體的說明之後,就給美下了這樣一個定義:
"夫美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 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爲?”「」
這是中國較早的對美的本質的一種看法。 ‘美與不美,不能僅僅決定於"目觀"‘而必須同社會功利、國計民生聯繫起來考察。 這裏,伍擧強調的是美與善的聯繫‘至於美與善的區別,則被他忽略了。 在中國首先注意到美與善有所不同的,當推孔子。 他對《韶》樂的評價是“盡美矣'又盡善也'‘。 而對《武》樂的評價則爲:"盡美矣,未盡善也"。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美學思想‘不僅提出"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對美的內涵作了規定,而且就共同的美感問題表述了相當精闢的見解。 孟子說:“口之於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 ”這對於我們今天硏究美感的共同性‘仍然有很大的啓發。 此外,墨子關於“食必常飽,然後求美"的論述;老子、莊子提出的美醜關係的相對性學說;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的觀點,以及“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舗敝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的美感論;……都顯示了遠在先秦時代,中國一些思想家已經廣泛涉及到人類審美活動的許多方面,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事實上,從戰國後期開始,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精神生活的豐富,特別是文學藝術的繁榮,美學問題不僅得到了更為普遍的重視,而且深入到了文學、音樂、繪畫、戲劇等各個藝術領域,並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成果。 比如,文學方面有陸機的《文賦》,鍾蝶的《詩品》,劉勰的《文心雕龍》,司空圖的《詩品二十四則》,白居易、蘇軾的詩論和文論,嚴羽的《滄浪詩話》,葉燮的《原詩》等;樂論方面有荀子的《樂論》,公孫尼子的《樂記》,嵇康的《聲無哀樂論》等;畫論方面有顧愷之的《論畫》,謝赫的《古畫品錄》,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郭熙的《林泉高致》'石濤的《苦瓜和尙畫語錄》等;劇論方面有王,骥德的《曲律》'李漁的《閒情偶寄》等;書論方面有孫過庭的《書譜》'張懷璀的《書斷》等……這些著作體現了對美的規律的探索與把握‘同審美體驗與藝術鑒賞的有機結合,顯示了中國古代美學的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西方,美學硏究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的。 早在紀元前六世紀末,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根據“數的原則”來剖析美,認為美在於“對立因素的和諧的統一‘把雜多導致統一,把不協調導致協調"。 這一觀念‘對後世美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柏拉圖則從哲學的高度'對美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在他的美學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他不僅對當時流行的種種美學見解提出了異議,而且辨析了“什麽是美”和“什麽東西是美的”這兩個不同性質的命題。 柏拉圖強調,囘答”什麽是美”,就是要找出“美本身”具有的特點,把握美的普遍規律。 此外,柏拉圖還從唯心主義世界觀出發,對於藝術美的種種問題作了具體的闡述。 亞里士多德在批判地繼承了柏拉圖美學見解的同時‘又有不少突破與創新,對歐洲美學思想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亞里士多德肯定了現實生活中美的客觀存在;肯定了藝術美對生活的依存關係;肯定了藝術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而且應該“比原來的人更美”;……這些卓越的見解,在美學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値。 在中世紀的歐洲,哲學成為“宗敎的婢女”,美學硏究當然也處於停滯狀態。 直到適應資本主義要求的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之後,西方美學才又出現了新的繁榮。
所以,如果僅就歷史淵源而論,那麽,無論在古代的中國還是在古代的西方,美學思想的確是十分豐富的。 中國先秦諸子和古希臘學者關於美的問題的論述,盡管都有不少精闢的見解,但這些思想畢竟還比較零碎,沒有獨立構成一門完整的學科。 在以後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美學雖然在不斷發展著‘却仍然未能從根本上擺脫這種狀態。 一直到了十八世紀‘由於當時哲學和自然科學的推動'美學發展才進入了新的階段。 170年,德國哲學家鮑姆加登的美學專著《人阴"毗讣》第一卷的出版,在美學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鮑姆加登認為,人的心理活動包括知、情、意三個方面,應該相應地有三門學科來加以硏究。 硏究“知”的學科是邏輯學,硏究“意”的學科是倫理學,硏究“情”的學科—卽感性學或美學。 從此,“美學”這一名稱才逐漸獲得學術界的公認,美學也就成了一門有別於哲學、邏輯學、倫理學、藝術理論等的獨立的學科。 以後,經過康德、黑格爾、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努力,美學硏究又逐步走向深入,使這門學科獲得了更為嚴密的理論形態。 如果從形成獨立的學科算起,美學的歷史不過二百多年,因此,它又是一門非常年輕的學科。
我們說美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它的硏究對象至今尙無定說。 在古代,當美學還從屬於其它學科的時候,其對象當然難以界定。 卽使到近代,美學雖已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但人們對其硏究對象的認識,仍然是衆說紛紜。 不少美學家認為美學就是藝術哲學,它的硏究對象就是藝術。 只有藝術才是眞正的美,因此,"我們的這門科學的正當名稱却是"藝術哲學‘,或則更確切一點,“美的藝術的哲學,。 "有人認爲美學除了硏究藝術中的美與醜外,還要硏究生活中的美與醜,並以後者為主更對象,所以美學就是關於美的科學。 188年出版的《新亞美利加百科全書》《美學》這一條目就認為:“美學是硏究自然和藝術中的美的科學。 ”至於更多的美學家,儘管對美學硏究對象沒有發表過明確的意見,但從他們的美學著作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他們有的只承認藝術中的美,有的則著眼於生活中的美,有的則表現爲某些猶豫和矛盾。 像車爾尼雪夫斯基這樣偉大的美學家,他在廣泛地硏究了實際生活中的美學問題後,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論斷,可是當他一涉及到美學對象時,他又說:“美學到底是什麽呢,可不就是一般藝術、特別是詩的原則的體系嗎?”總之,從歷史上看,一些外國美學家關於美學硏究對象的看法1是很不統一的。
在中國學術界中,關於美學硏究對象問題‘看法也同樣是很不一致的。 有的學者認為美學就是藝術觀‘是關於藝術的一般理論……美學的基本問題就是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問題‘它的目的就是解決藝術與現實這一特殊關係”。 有的學者則主張美學的硏究範圍應當是很廣濶的,它“旣要硏究自然界與藝術中一切客觀現實事物本身一一卽美的存在諸規律,又要硏究作為那種美的存在反映於人腦中的一切審美意識—卽美感經驗和美的觀念的形式及發展諸規律”。 並且,他們還認為,現實生活中的美應該是美學硏究的中心,因爲現實美是藝術美的來源,弄淸了現實生活中的美與醜,就能爲藝術美的硏究打下基礎。
除了上述各持一端的見解外,還有入認爲,美學是硏究美、美感和藝術的一般規律的學科。 它儘管旣要硏究藝術中的美,也要硏究生活中的美,但却必須“以藝術爲中心”,"以藝術爲重點”。 認為美學體系應分爲美論、美感論和藝術論三大部分。
上述幾種看法,雖然都有一定道理,但的確也有一定的偏頗。 我們認為,要明確美學的性質和對象,首先應當弄淸楚美學硏究所面對的人與客觀世界的特殊的關係。 客觀世界是無比豐富複雜的,它不僅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事物和現象!而且每種事物和現象也具有許多不同的屬性。 同樣,作為主體的人的需要也是多種多樣的。 由於客觀世界的複雜性和人的主觀需要的多樣性,就構成了人與周圍世界之間種種關係,如實用關系、政治關係、倫理關係、審美關係等等。 爲了更好地把握這些關係,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各種需要,分門別類的學科也就應運而生了。 任何學科都是人們為著自己的需要而創建的,都無例外地直接或間接地標誌著人與客觀世界的某種特定的關係。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人的需要越來越多樣‘科學硏究的分工越來越細,理論的探討也越來越深入。 美學就是人與現實的某種特定關係的產物。 以我們身上穿的衣服為例‘人們製作衣服‘其基本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實用上的需要,因爲它可以保暖、遮羞,還可以作爲區別各種職業的標誌。 這就是衣服的使用價値。 如果衣服做成以後,進入商品流通的範圍,成了商品,它就具有一定的交換價値,這樣,它就成了經濟學所要硏究的對象。 同時,衣服的質料和式樣,總會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民族特點,反映著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生產水平、文化狀況和社會風貌,因而它又可以成爲歷史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學科的硏究對象。 吐外,製作精良的衣服,必然顯示了衣服的原材料生產者和衣服製作者高超的技巧和水平,使人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創造才能,感到它很美,從而獲得精神方面的愉悅和滿足,這樣,衣服與人之間,除了前面的關係外,又形成了一種審美的關係。 美學,就是硏究人與現實之間審美關係的一門學科,它是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隨著其他科學硏究的不斷深入,而逐步豐富和發展起來的。
美學旣然要硏究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它的硏究範圍自然首先要包括構成這一關係的客體(美)和主體(美感)這兩大方面。 同時人類的實踐活動1絕不僅僅局限於認識世界更重要的還在於改造世界,以適應人類發展的需要。 人類的審美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 因此‘美學硏究的範圍‘勢必還應包括美的創造的問題。 這樣圍繞著審美關係這一軸心而出現的美、美感、美的創造三大方面‘便構成了美學硏究的三大領域。
就客體方面而言,美學要揭示美與醜的區別‘硏究美的本質與特性、美的內容與形式、美的形態、美的範疇等。 就主體方面說,美學要硏究美感的本質、美感產生和發展的一般規律、美感的心理要素、審美標準等基本問題。 美的創造‘是美學硏究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領域。 在美的創造問題上,各美學派別之間的分歧是十分明顯的。 有的學派認為,美的創造就是人的審美感受的外射‘也卽“審美移情”;有的學派認爲,美的創造就是藝術創造;……其實,美的創造旣不是人的主觀感受的外射,也不能局限於藝術的領域,它的天地是十分廣濶的,它不僅包括藝術美的創造,而且還包括現實美的創造—例如環境的美化、勞動產品的美化、社會生活的美化、人的美化(美育)等等。 對於這些美學都應認眞地加以硏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美學就是硏究美以及人對美的感受和創造的一般規律的學科。
美學是一門社會科學,它同哲學、倫理學、心理學、藝術理論等都有密切的關係。 硏究這種關係,明確它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準確地把握美學的特殊性質。
美學曾經長期隸屬於哲學,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的進步,才逐步分立爲獨立的學科,所以,它與哲學的關係極為密切。 哲學是硏究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的學科,它爲美學硏究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礎,對美學硏究起著指導的作用。 美學硏究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是關於審美觀的學科。 美學中的許多基本問題,往往會直接涉及到哲學中的許多基本原理,有的就是哲學問題在審美領域中的具體表現。 正因如此,人們又認為美學是硏究人與現實審美關係的一門哲學性學科,但是・美學却不是哲學的附庸,它有自己的硏究對象,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美學與倫理學的關係也十分密切。 倫理學是硏究人的社會行爲的準則,硏究人與人之間的義務、個人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等。 簡言之,倫理學硏究人們之間的道德關係,它的基本範疇是善及其對立面惡。 美與善的關係非常密切。 一般說來‘美的對象應當是善的,惡的事物不可能美(惡可以採取美的形式,那是另一個問題)。 所以,不能把美學與倫理學截然分開。 但是,美、善分屬不同範碼,相互不能混淆,善只是美的基礎,並不是說任何善的事物都是美的。 因此,倫理學與美學是有嚴格區別的。 倫理學著重於人的內在本質、人與人之間的合理關係的硏究,幫助人們明辨善惡,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美學則硏究人的本質的感性顯現,啓迪人們樹立崇高的審美理想。 因此,我們旣不贊成割斷美學與倫理學的聯繫,也不贊成把美學與倫理學機械地等同起來。
美學與心理學也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 心理學是探討人類心理活動一般規律的學科,而人類的審美活動從認識上說乃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因此,美學的發展就離不開心理學的發展。 在中國古代美學和文藝理論中,對於審美心理不僅有十分細致的分析,而且還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 近代西方不少美學家也十分重視從心理學角度來硏究美學問題,並把這種硏究稱作自下而上的硏究,以區別於從哲學角度進行的自上而下的硏究。 當然,在考察美學與心理學的關係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審美心理活動不同於一般的心理活動,而美學硏究範圍又不僅僅限於審美心理‘因此,絕不能簡單地把美學等同於心理學。
美學與藝術理論的關係尤為密切。 我們知道,一切眞正有價値的藝術作品應該是美的,而對於藝術美的欣賞和創造‘又是人類審美活動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樣,美學和藝術理論勢必都會硏究藝術美的本質和特徵、藝術美與現實美的關係、藝術美的欣賞和創造的一般規律等等問題。 可是,美學的硏究範圍又遠遠不止藝術美,現實生活中的美以及人對美的欣賞和創造等問題,在美學硏究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是一。 其次'美學對藝術的硏究,是圍繞著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這個中心的‘因而一般藝術理論中有關方針政策、技術訓練等方面的問題‘並不屬於美學硏究的範圍。 基於這兩方面的原因,我們也不贊成把美學和藝術理論簡單地混而爲一。 至於分門別類的藝術理論,有時也被稱之為音樂美學、繪畫美學、戲劇美學、電影美學等等,這是因為它們硏究的內容確實很多也是某一藝術領域中的美學問題,鑒於這個原因,它們也可以在美學的殿掌裏占有自己的地位;但是,由於其硏究的範圍畢竟只是局限於某一藝術部門,因此,它們的內容也只是通常所說的美學在特定藝術部門的具體化。 這正如在經濟學領域中,除了政治經濟學以外,還可以有部門經濟學—農業經濟學、工業經濟學、財政學、商業學等一樣。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學與各門藝術理論的關係,是總論與分論的關係,前者是總體美學,後者是部門美學。
通過對以上相關學科的比較分析,我們應當明確,儘管美學的硏究對象同哲學、倫理學、心理學、藝術理論等互有溝通‘但仍有自己特定的範圍,是其它任何學科所不能代替的。 在學習美學的過程中,需要而且應該注重哲學、倫理學、心理學、藝術理論等的學習,然而却不能以這些學科的學習來取代對於美學的硏究與探討。 歷史上曾有不少學者‘從哲學、倫理學、心理學、藝術理論等的角度出發,來闡釋美學中的有關問題,並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然而這也容易產生一定的局限。 只有旣加深哲學、倫理學、心理學、藝術理論等社會科學的修養,又確定地把握住美學硏究的獨特領域和範圍‘並為之進行不懈的努力,才能開拓美學學科的新天地。
美學又是一門具有廣泛群衆性的學科。 因為'美同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無論是在日常生活裏‘還是在工作、學習中,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接觸或美或醜的事物思考著種種有關美與醜的問題,儘管這種思考可能還缺乏理論深度。 每一個熱心於美學硏究的人‘一方面要致力於科學地總結人類豐富的審美實踐經驗'揭示各種審美現象和審美活動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