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生態學

永續社 www.epa.url.tw Dr. Lin Yeu


第1章 生態學概論

第2章 生物地理與能量流轉

第3章 生物群系概述

第4章 種群生態學

第5章 群落生態學

第6章 行為生態學

第7章 生態系統生態學

第8章 氣候變化與生態

第9章 保護生物學

第10章 人類與環境的互動

第8章 氣候變化與生態

氣候變化是一種長期的、顯著的氣候模式轉變,通常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有關,並由人類活動如化石燃料燃燒、工業排放和森林砍伐所驅動。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涉及到溫度上升、降水模式改變、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等方面。這些變化不僅影響地球的物理環境,還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氣候變化最直接的影響是全球平均溫度的上升,這導致了生態系統的重組和物種的遷移。許多動植物物種對於特定的溫度範圍具有依賴性,當氣溫上升時,它們需要遷徙到更高緯度或海拔較高的地方以尋找合適的生存環境。例如,高山植被和寒冷地區的物種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面臨生存威脅,因為它們的遷徙範圍有限,可能最終面臨棲息地的完全消失。此外,溫度升高還可能導致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發生改變,影響捕食者與獵物、寄生者與宿主以及植物與授粉者之間的平衡,這些變化會進一步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降水模式的改變是氣候變化的另一顯著特徵,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同樣不容小覷。一些地區的降水量增加,導致洪水頻發,而其他地區則變得更加乾燥,面臨乾旱的挑戰。降水的變化影響了水資源的可用性,進而對植物的生長和農業生產力產生直接影響。乾旱會導致植被覆蓋減少,土壤變得更容易受到侵蝕,最終導致土地退化,對依賴這些環境的動植物構成生存威脅。而頻繁的洪水則可能破壞河岸生態系統和低地的棲息地,導致土壤養分流失和生物多樣性減少。

氣候變化還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影響。海水溫度的升高導致珊瑚白化現象頻繁發生,珊瑚礁作為海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數千種生物提供了棲息地。然而,當海水溫度持續上升時,珊瑚中的共生藻類會被驅逐,這使得珊瑚失去色彩並最終死亡。珊瑚礁的喪失不僅影響了依賴其生存的生物群落,也削弱了沿海地區抵禦風暴和海浪侵襲的天然屏障。此外,氣候變化導致的海洋酸化,因二氧化碳溶解於海水形成碳酸,使得海水的酸鹼度下降,這對海洋生物,尤其是那些具有鈣質殼體的生物(如貝類和某些浮游生物)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影響了整個海洋食物鏈。

極端氣候事件,如熱浪、暴風雨和颶風的頻率和強度增加,是氣候變化的另一明顯影響。這些極端事件對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通常是突然且劇烈的。熱浪可能導致大規模的森林火災,這不僅會直接摧毀植被和野生動物棲息地,還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進一步加劇溫室效應。暴風雨和颶風則會破壞沿海生態系統和森林結構,導致生態系統的退化和物種流失。這些極端事件不僅影響到當地的生態系統,也會對人類社會產生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影響。

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尤為顯著。許多物種無法迅速適應氣候條件的劇烈變化,特別是那些具有狹窄棲息地和特定環境要求的物種。這些物種可能面臨滅絕的風險,而物種的滅絕會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從而削弱生態系統的復原能力和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的基石,當多樣性降低時,生態系統在面對環境變化和壓力時的適應能力也會顯著下降。

此外,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與生態系統密切相關。氣候變化改變了農業的生產力,特別是對於依賴自然降水的小型農戶來說,乾旱和洪水會導致糧食減產,進而威脅糧食安全。隨著漁業資源的減少和海洋生態系統的退化,沿海社區也面臨著生計的挑戰。氣候變化還加劇了傳染病的擴散,許多病媒昆蟲(如蚊子)因溫暖的氣候而擴大了其分佈範圍,增加了瘧疾、登革熱等疾病的風險。

應對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需要採取綜合性的措施。首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策略,這需要全球各國共同努力,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並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此外,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如森林、濕地和珊瑚礁,也對於增強碳匯功能和提高生態系統的復原力至關重要。這些自然碳匯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並在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時,為生物提供更多的庇護和適應空間。

總之,氣候變化是當前影響生態系統穩定和健康的重大挑戰。它改變了生物棲息地、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資源的可利用性以及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為了減少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負面影響,我們需要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以及推動可持續的土地利用和水資源管理等方面入手。通過採取綜合性的應對措施,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維護地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8-1

8.1 氣候變化的基本概念

氣候變化是一個涉及地球大氣和氣候系統長期變化的過程,它涉及到溫度、降水模式、風力模式以及極端氣候事件等方面的顯著變化。氣候變化的基本概念包括溫室效應、溫室氣體、自然氣候變化過程和人為影響等。當前氣候變化的速度和幅度遠超自然條件下的變化,主要由人類活動所驅動,尤其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燃燒、工業活動和土地利用變化對地球氣候系統產生了深遠影響。

首先,理解氣候變化的核心在於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溫室效應是指地球大氣層中的某些氣體能夠吸收和重新輻射地球表面散發出的紅外輻射,從而保持地球表面的溫暖,這一過程類似於溫室玻璃保持溫室內的溫度。這些氣體被稱為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es),主要包括二氧化碳(CO)、甲烷(CH)、一氧化二氮(NO)以及一些氟化氣體。這些氣體使地球表面溫度得以維持在適合生物生存的範圍內,沒有溫室效應,地球的平均溫度將比現在低約30,生物的生存環境將極為惡劣。

然而,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急劇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燒,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釋放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農業活動和廢棄物管理則增加了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量。此外,氟化氣體則主要來自於一些工業過程和冷卻劑的使用。這些人為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積累,加強了溫室效應,導致地球表面溫度逐步升高,這種現象被稱為「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全球暖化是氣候變化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影響著全球氣候系統的各個方面,包括氣溫、降水模式、風力、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等。

除了全球暖化之外,氣候變化還涉及到降水模式的改變。隨著氣溫的升高,水循環加速,大氣中水蒸氣含量增加,導致某些地區降水量增加,而其他地區則可能面臨乾旱的威脅。例如,熱帶地區可能會出現更加頻繁和強烈的暴雨事件,增加了洪水的風險;而乾旱地區則可能面臨降水減少的問題,導致土壤乾燥化和農業生產力的降低。這些降水模式的改變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在那些高度依賴自然降水的農業地區,氣候變化已經威脅到糧食安全和人類的基本生計。

氣候變化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和強度增加。這些事件包括熱浪、暴風雨、颶風、乾旱和強降雨等。隨著大氣和海洋溫度的升高,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也在增加。例如,熱浪的頻繁出現給人類健康和自然生態系統帶來了嚴峻挑戰,尤其是在城市地區,熱島效應使得熱浪的影響更加劇烈,增加了熱相關疾病的風險。颶風和暴風雨則對沿海社區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強烈的風暴和暴雨引發的洪水可能摧毀基礎設施、破壞生態系統,並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除了人類活動的影響外,氣候變化也受到自然因素的驅動,包括火山活動、太陽輻射變化和地球軌道的擺動等。火山噴發會將大量的火山灰和氣溶膠釋放到大氣中,這些物質可以阻擋部分太陽輻射,導致地球表面短期降溫。而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則會影響地球的能量平衡,進一步影響全球氣候。地球軌道的微小變化(稱為米蘭科維奇循環)也會影響到太陽能量在地球不同區域的分佈,從而導致氣候的長期變化。然而,當前觀察到的氣候變化速度和規模,遠超出這些自然因素所能解釋的範圍,顯示出人為因素在其中的主導地位。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愈加顯著。在自然環境中,氣候變化改變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影響了物種的分佈、遷移和繁殖。例如,隨著氣溫上升,許多物種不得不向更高緯度或更高海拔地區遷徙,以尋找更適合的氣候條件。這種大規模的遷移可能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因為某些物種可能無法適應或找到合適的新棲息地。此外,植物的生長季節和授粉時間的改變也會影響到整個食物鏈中的其他生物,最終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對於人類社會來說,氣候變化帶來了多重挑戰,尤其是對農業、漁業和水資源的影響。氣候變化導致的降水模式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使得農作物的生產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例如,乾旱會導致農田的缺水,降低農作物產量,而洪水則會沖毀農作物並使得耕地肥力降低。漁業方面,海洋溫度升高和酸化導致魚類資源減少,特別是那些依賴特定海洋條件的魚種,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此外,海平面上升對沿海地區構成了重大威脅,許多低地沿海地區可能在未來面臨淹沒的風險,影響到數億人口的生計和居住安全。

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需要全球共同努力,並採取多方面的措施。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這需要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增加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如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此外,推動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提高能源效率,減少浪費,都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措施。同時,保護和恢復碳匯,如森林和濕地,也能夠增加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

除了減緩措施之外,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也是當前的關鍵策略之一。這包括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應對極端氣候事件,如修築防洪堤、改善灌溉系統,增強城市應對熱浪的能力等。農業方面,可以通過改良作物品種,提高其抗旱、耐鹽和抗病能力,來應對不穩定的氣候條件。此外,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資源管理政策可以幫助減少乾旱和洪水對農業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增強社會和自然系統的韌性。

總之,氣候變化是一個涉及大氣成分改變和全球能量平衡的複雜過程,由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共同驅動,但當前的變化趨勢主要受到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影響。氣候變化不僅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深遠影響,還對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活動提出了嚴峻挑戰。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自然碳匯、增強適應能力等多方面入手,並需要全球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社會的長期穩定。

8-2

8.2 氣候變化的證據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現代科學和全球政治中最為重要的話題之一。大量的科學研究、數據觀察和各種自然現象都提供了豐富且明確的證據,顯示地球的氣候正在發生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所驅動的溫室氣體排放引起。氣候變化的證據來自不同的觀測手段,包括溫度記錄、海洋變化、冰川和冰蓋的消融、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生態系統反應以及衛星遙感觀測等。

首先,全球氣溫升高是氣候變化最直接且顯著的證據之一。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和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的數據,自19世紀末以來,地球的平均地表溫度已經升高了大約1.1。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溫度的升高速度尤其顯著,21世紀前20年被認為是自有系統性氣象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這些溫度記錄來自世界各地數以千計的氣象站、海上浮標和衛星觀測,表明全球暖化是一個普遍而持續的現象。溫度的升高顯示了溫室效應的加強,而這一現象與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有著直接的聯繫。

其次,海洋變暖是另一個顯著的證據。由於海洋吸收了超過90%的額外熱量,海洋溫度的變化成為全球暖化的一個重要指標。觀測顯示,自1970年代以來,全球海洋的溫度明顯上升,特別是在上層海水(0至700米深)中溫度變化最為顯著。海洋變暖對海洋生態系統、海洋洋流以及全球氣候模式都有深遠影響。例如,海洋變暖導致珊瑚礁大量白化,破壞了許多海洋生物的棲息地。此外,海洋溫度的上升還導致風暴和颶風強度增加,因為溫暖的海水為風暴提供了更多的能量。

除了海洋溫度的升高,海平面上升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有力證據。根據衛星觀測和潮位計數據,自1900年以來,全球海平面已經上升了約20厘米,且這一上升速率在最近幾十年顯著加快。海平面上升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冰川和冰蓋的融化,尤其是格陵蘭和南極洲的冰蓋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融化。第二是由於熱膨脹效應,隨著海洋溫度上升,海水體積也隨之膨脹。這種現象對沿海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威脅,特別是對於低海拔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來說,海平面上升可能導致土地侵蝕、鹽水入侵以及人口遷移等問題。

冰川和冰蓋的快速消融也是氣候變化的有力證據之一。在高山地區,許多冰川的面積和厚度正在顯著縮減。比如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脈、喜馬拉雅山等地區的冰川都顯示出明顯的退縮跡象,部分冰川甚至有完全消失的風險。格陵蘭和南極的冰蓋也顯示出大規模融化的趨勢,研究顯示格陵蘭冰蓋每年損失的冰量已達數百億噸,對全球海平面上升作出了顯著貢獻。冰川和冰蓋的消融不僅是氣候變化的直接結果,也對地球的水循環和海平面上升構成了持續性的影響。

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是氣候變化的另一個證據。過去幾十年中,世界各地的極端氣候事件明顯增多,例如熱浪、乾旱、暴風雨和洪水等事件的頻率和強度都有所上升。尤其是熱浪,其發生頻率和強度在全球範圍內顯著增加。比如歐洲和北美地區在近年中頻繁遭遇高溫熱浪事件,這些熱浪對人類健康、農業和能源需求產生了深遠影響。乾旱在某些地區的加劇,也對農業和水資源管理構成挑戰,影響了糧食生產和人類的生活條件。此外,暴風雨和颶風的強度也在增強,這與海洋溫度上升提供更多能量有著直接關聯,導致沿海地區面臨更大的風險。

北極海冰範圍的縮減亦是一個重要的證據。衛星數據顯示,北極夏季海冰的覆蓋面積自1970年代以來持續縮小,並且縮減速度在近年不斷加快。北極海冰的縮減直接反映了全球變暖的趨勢,因為溫暖的氣溫加速了海冰的融化。北極海冰的消失不僅影響當地的生態系統,尤其是北極熊和其他依賴海冰的物種,還對全球氣候系統有深遠影響。北極海冰的消退會降低地球的反射率(也稱為「冰蓋反照率」),使得更多的太陽輻射被吸收,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的速度,形成所謂的「正回饋效應」。

全球冰芯和年輪記錄也提供了氣候變化的重要證據。冰芯是科學家從極地冰蓋和冰川中提取的冰柱,其中包含了數十萬年來大氣中的氣泡,這些氣泡能夠保存古氣候的記錄。通過分析這些冰芯中的氣泡成分,科學家可以重建過去的大氣成分和溫度變化,並清楚地顯示出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溫室氣體濃度急劇上升的趨勢。類似地,樹木年輪的寬窄也反映了不同年份的氣候狀況,通過年輪分析,科學家可以了解過去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氣候變化趨勢。

海洋酸化也是氣候變化的重要證據之一。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被溶解到海洋中,形成碳酸,導致海水的酸鹼度下降。海洋酸化對海洋生態系統,尤其是對那些具有鈣質殼體的生物,如珊瑚、貝類和某些浮游生物,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些生物對海洋酸度變化非常敏感,酸化會影響它們的殼體形成,導致整個海洋食物鏈受到影響,最終對漁業和沿海生態系統構成威脅。

生態系統的變化也提供了氣候變化的有力證據。隨著溫度的升高和降水模式的變化,許多動植物物種的分佈範圍也在發生改變。例如,一些植物和動物正在向更高的緯度或更高的海拔地區遷移,以尋找更適合的氣候條件。此外,許多植物的開花時間和動物的繁殖時間都提前了,這反映了對氣溫升高的反應。然而,這些變化也可能導致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被打亂,例如,授粉昆蟲和植物之間的同步性被破壞,從而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總結,氣候變化的證據來自於全球溫度的升高、海洋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冰川和冰蓋的消融、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北極海冰範圍的縮減、冰芯和年輪記錄、海洋酸化,以及生態系統的變化等多方面。這些證據互相印證,表明地球的氣候正在經歷快速且顯著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所驅動的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理解和承認這些證據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一步,只有全球共同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和恢復自然碳匯,才能減緩氣候變化的進一步發展,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8-31

8.3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已經逐漸成為現代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研究的焦點。隨著全球氣溫不斷升高、降水模式改變、極端氣候事件增加以及海洋酸化等現象的加劇,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穩定性受到了深遠影響。這些影響不僅涉及到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分佈和行為,也涵蓋了生態系統中物種之間的相互關係和整個生態功能的變化。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可以從各個方面進行探討,涵蓋陸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極地生態系統及淡水生態系統等。

首先,氣候變化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了顯著影響。全球氣溫的上升影響了植物的生長、物種分佈和生態系統結構。例如,在熱帶和溫帶地區,氣溫上升導致植物的生長季延長,使得某些地區的植物能夠進行更長時間的光合作用,增加了生物量。然而,在某些高溫極端事件頻繁發生的地區,植物因溫度過高而面臨生理壓力,特別是那些對溫度變化敏感的物種,例如一些落葉樹種和草本植物。此外,氣候變化導致某些高山地區的植物不得不向更高海拔遷移,以尋找適合生長的氣候環境,這使得高山植被帶向頂峰逐步收縮,導致某些特有物種面臨棲息地的喪失和滅絕風險。

氣候變化還改變了動物物種的分佈模式。隨著溫度升高和棲息地變遷,許多動物物種不得不遷移到更高緯度或更高海拔地區。例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的遷徙模式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許多物種的遷徙時間提前或遲延,這些變化可能會導致食物鏈中物種之間的不同步。例如,一些昆蟲的孵化時間可能因溫度升高而提前,而依賴這些昆蟲作為食物的鳥類則未能及時適應這一變化,導致繁殖失敗。此外,氣候變化也加劇了某些物種之間的競爭,特別是在那些棲息地範圍縮小的地區,原本不同區域的物種可能因為棲息地重疊而競爭加劇,導致弱勢物種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

極端氣候事件的增加對陸地生態系統的破壞尤為明顯。近年來,熱浪、乾旱和暴風雨的頻率和強度顯著增加,這些極端事件對森林、草原和農業生態系統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熱浪可能導致大規模森林火災,破壞整個森林生態系統並釋放大量二氧化碳,進一步加劇全球暖化。而乾旱則會使土壤水分減少,導致植物枯萎、死亡,最終引發土地退化和沙漠化。在這些受乾旱影響的地區,生物多樣性下降,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受到限制。此外,暴風雨和洪水也會摧毀植物、沖刷土壤,破壞河岸生態系統,使得土地養分流失加劇。

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海洋溫度的升高已經導致珊瑚礁的白化現象日益嚴重。珊瑚礁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為大量海洋物種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然而,隨著海洋溫度的升高,共生在珊瑚體內的藻類(稱為共生藻)會被驅逐,導致珊瑚失去色彩並最終死亡,這一過程被稱為珊瑚白化。珊瑚礁的退化對依賴這些棲息地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造成了嚴重影響,進一步削弱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功能。此外,海洋溫度的升高還影響了海洋洋流的模式,進而改變了海洋中的養分分佈和漁業資源的可獲性,影響了沿海社區的生計。

海洋酸化是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另一重大影響。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被溶解到海水中,形成碳酸,這導致了海洋酸度的增加。海洋酸化對那些具有鈣質外殼的生物,如珊瑚、貝類和某些浮游生物,構成了重大威脅,因為酸化的海水會阻礙這些生物形成和維持其鈣質殼體,進而影響到整個海洋食物鏈的穩定性。這些物種的減少將會對依賴它們為食物來源的其他海洋生物產生連鎖反應,削弱海洋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功能。

極地生態系統是氣候變化影響的另一個顯著案例。北極和南極地區的溫度上升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更快,導致極地冰蓋和冰川的迅速消融。北極海冰的縮減對當地的生物,特別是北極熊和海豹,造成了嚴重影響,這些物種依賴海冰作為狩獵和繁殖的平台。隨著海冰面積減少,它們的棲息地也隨之縮小,食物來源變得更加稀少,導致這些物種面臨生存挑戰。南極的情況也不容樂觀,隨著冰架的崩塌和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對全球的海岸生態系統和人類社區構成威脅。

淡水生態系統也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降水模式的改變和溫度上升影響了淡水的可用性,導致河流、湖泊和濕地的水位波動。乾旱加劇了湖泊和濕地的萎縮,這些水體中的生物多樣性因此大幅下降。例如,青蛙和其他兩棲動物對水環境極其敏感,它們的繁殖需要穩定的水源,乾旱和水位下降使得它們的繁殖受到影響。此外,水溫的上升也改變了水體中的溶氧量,這對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產生了不利影響。溶氧量降低會導致魚類窒息,影響淡水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健康。

氣候變化還對生態系統中的物種間相互關係造成了深遠影響。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許多物種之間原有的協同關係可能被打破。例如,植物的開花時間和昆蟲的活動時間之間存在密切聯繫,許多植物依賴昆蟲進行授粉。然而,隨著氣溫變化,一些植物的開花時間提前,但授粉昆蟲的活動時間卻未能相應改變,導致授粉效率降低,最終影響植物的繁殖成功率。此外,氣候變化也加劇了物種之間的競爭,尤其是那些對環境條件敏感且棲息地受到限制的物種,它們在面臨競爭者入侵時,生存機會大大降低,這可能導致物種的滅絕。

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不僅僅限於當前的生態變化,還對未來的生態系統動態構成了挑戰。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某些生態系統可能會面臨「臨界點」,即一旦達到這些臨界點,生態系統將發生不可逆轉的變化。例如,亞馬遜雨林是全球碳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乾旱和森林火災的加劇,亞馬遜雨林可能從碳匯變成碳源,這將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巨大影響。此外,北方針葉林地區也面臨類似的臨界風險,溫度升高可能導致大量有機質分解,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和甲烷。

應對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包括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推動生態適應措施等。保護森林和濕地等自然碳匯,可以有效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全球暖化的速度。恢復珊瑚礁和紅樹林等沿海生態系統,能夠增加海岸地區的生態抵禦能力,減少颶風和海平面上升的影響。此外,建立生態廊道以促進物種遷移,增強物種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措施。

8-338-34

8.4 緩解與適應策略

面對日益加劇的氣候變化,人類社會迫切需要採取有效的策略來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氣候變化的應對策略可大致分為兩個方向:緩解(Mitigation)和適應(Adaptation)。緩解指的是採取各種行動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從根本上遏制氣候變化的進一步加劇;而適應則是指採取措施來應對和減少氣候變化已經或將來可能帶來的影響,從而提高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的抗逆性和適應力。這兩個策略是相輔相成的,需要同時進行以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全面目標。

首先,緩解氣候變化的核心策略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方法。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推動能源結構的轉型,是緩解氣候變化的首要措施之一。化石燃料的燃燒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因此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地熱能,對於減少碳排放至關重要。許多國家已經承諾逐步淘汰煤炭等高碳能源,並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這不僅有助於減少碳排放,也有助於增強能源安全性和可持續性。

提高能源效率也是緩解氣候變化的關鍵策略之一。能源效率的提高意味著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減少能源浪費,以相同或更少的能源獲得相同的產出。這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實現,包括改善建築物的隔熱性能、推動工業生產過程的節能技術,以及推廣節能家電和高效照明設備。例如,綠色建築的概念逐漸普及,這些建築採用更加節能的設計,減少暖氣、空調和照明的能源需求,從而降低整體碳足跡。同時,交通運輸部門的能源效率提升也是緩解的重要部分,推廣電動車輛和公共交通系統可以顯著減少碳排放。

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技術是另一種重要的緩解手段。CCS技術旨在從排放源(如燃煤電廠)捕獲二氧化碳,然後將其壓縮並儲存於地下深處的地層中,防止其進入大氣。這種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工業和能源生產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此外,碳捕集技術還可以結合生物能源使用(如BECCS),即利用生物質燃料進行發電,並同時捕捉二氧化碳,達到「負排放」的效果,有助於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

保護和恢復自然碳匯也是緩解氣候變化的重要策略。森林、濕地和草地等自然生態系統在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地區的保護和恢復能夠大大增加全球碳匯的能力。尤其是森林,作為地球最大的碳匯之一,其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儲存在植物體內和土壤中。因此,避免森林砍伐、推行可持續林業以及進行大規模的造林和再造林活動,都可以有效地增強自然碳匯的功能。此外,濕地的保護也至關重要,因為濕地可以吸收大量的碳,同時在防止洪水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了緩解措施,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也同樣重要。即使採取了最嚴格的緩解措施,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不可避免,因此必須採取行動以適應已發生和未來可能發生的氣候變化影響。適應策略的目標是增強人類社會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抵禦能力,降低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損害。

在農業方面,適應措施包括開發和推廣抗旱、耐高溫、抗病蟲害的農作物品種,以適應不穩定的氣候條件。例如,透過基因改良技術培育出更加適合高溫和乾旱環境的農作物,可以減少乾旱對糧食生產的影響。此外,改善灌溉系統以提高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並引入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和微噴灌,能夠有效應對水資源短缺的挑戰。農業管理方面的調整,例如輪作和多樣化種植,也能增強農業系統的韌性,降低單一作物受氣候變化影響而失收的風險。

城市和基礎設施的適應策略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成為氣候變化影響的主要承受者之一。增強城市基礎設施的抗災能力,包括加強排水系統以應對頻繁的強降雨和洪水,對城市供水、供電和交通系統進行適應性改造,能夠減少氣候變化對城市生活的影響。此外,推動「綠色城市」和「海綿城市」的建設,增加城市中的綠地和滯洪設施,可以有效地減少城市熱島效應和洪水風險,提升城市的環境質量和居民的生活舒適度。

在沿海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挑戰尤為突出,因為這些地區直接面臨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的威脅。沿海適應策略包括修建防潮堤和海堤,以抵禦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的侵襲。同時,恢復和保護紅樹林、鹽沼和珊瑚礁等天然海岸生態系統也能提供防護作用,這些自然屏障可以減少海浪的衝擊並吸收部分能量,降低沿海地區的風險。此外,對於部分已經面臨嚴重威脅的低海拔地區,可能需要考慮人員遷移和重新安置,以保證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生態系統的適應能力也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組成部分。許多自然生態系統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壓力,通過保護現有生態系統和恢復受損的生態棲息地,可以增強它們的適應能力。例如,為動植物提供遷移走廊,讓它們能夠在氣候變化的情況下找到新的適宜棲息地,這在某些山區和森林區域特別重要。此外,減少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額外壓力,如過度放牧、非法砍伐森林和污染,可以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使其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

全球合作和政策支持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至關重要。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國際上,《巴黎協定》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該協定旨在將全球平均氣溫升高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平以上不超過2,並努力將升溫控制在1.5以內。各國通過承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制定國家自主貢獻計劃(NDCs),在全球層面協作應對氣候變化。此外,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因為它們往往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來應對氣候變化。因此,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多的責任,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其應對能力。

應對氣候變化還需要公眾的參與和行為改變。個人和社區層面的行動,儘管單一行為的影響有限,但積少成多,也能為減緩氣候變化作出重要貢獻。例如,減少能源消耗、選擇公共交通、少吃肉類食品、減少塑膠使用等行為,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碳排放。此外,提高人們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也有助於推動社會整體的行為轉變,支持政府和企業採取更加積極的應對措施。

總結,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緩解和適應策略的綜合應用。緩解策略通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碳匯和推動能源轉型等手段,旨在減少氣候變化的速度和影響。而適應策略則通過改善農業、增強城市基礎設施、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等措施,幫助社會和自然系統適應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氣候變化影響。這兩者並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必須並行推進的。只有在全球、國家、社區和個人層面協同合作,通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行為改變,才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這一複雜而迫在眉睫的挑戰,確保地球的生態平衡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8-44

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