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ams and Life 河流生態與生物
www.epa.url.tw 林雨莊編集
第八章 大型水生植物
本章討論較大的水生植物,那些很容易用肉眼看到的。它們或者附著在岩石和石頭上,莖葉自由漂浮,或者紮根在河底。總的來說,我們稱之為大型水生植物。這類植物包括開花植物、苔蘚和苔類植物、一些覆層地衣物種和一個特殊的類群,即輪藻。
雖然就物種而言,大型植物數量相當多,但對生活在快速水流中的適應性卻很少。它們最成功的地方是減緩水流,對洪水的災害壓力減輕。
科學家們以不同的方式對大型植物進行分類,強調諸如附著的方法和植物部分相對於水體的位置。我們將使用這個分組,它提供了最簡單和最快速的方法,將您在野外發現的任何植物放入一個容易識別的分組中。這三組分別是(1)附著在固體物體上-固著植物;(2)完全自由浮動-漂浮植物;(3)根植於河底-沉水、浮葉及挺水植物。浮葉及挺水植物常見有羽狀葉和開花的。
水生植物生活在水中大多發展出「氣室」擔負著通氣功能,這些氣室可以把空氣儲存在裡面,或者漂浮在水面上。比如布袋蓮、大萍、荷花。荷花的地下莖蓮藕,就具有許多氣孔
兼具儲存空氣和幫助漂浮的功能。水龍的葉下表面中間區域有一處像蜂窩狀的通氣組織而水禾的葉鞘形成氣曇狀。
很多水生植物有地下根莖與匍匐走莖,衍生營養葉繁殖,可以進行有效的無性生殖,而且快速的擴展族群繁衍生命。
關於河流連續體中各種大型植物的分佈,很難確切地說明在一條河流的哪些部分發現了哪些植物,因為當地條件可以極大地改變可能嘗試的任何概括。然而,有些分佈是可以預測的。苔蘚植物常見於寒冷的溪流源頭,以及緩慢流動的回水中的浮萍和豆瓣菜。快速流水很多被子植物生長。浮葉植物可能出現在河流中游,那裡存在水流鬆弛和軟基。下游地區可能有更多種類的挺水性水生植物,那裡的水流速度慢得多,並且存在軟基質。
沉水性植物的植物體完全沉浸在水中生長,沒有水上型態。可能有部分漂浮水面生長。多數沉水性植物會將根定著在石縫或泥土中,葉片通常呈線形、針形或絲狀,質感較為柔軟,這樣的葉形有助於流水中生長, 以便減少水流的衝擊。沉水性植物中也有大型葉片者,不過這些植物通常生活在靜水域中。有少部份的沉水植物,屬於無根性植物,它們會依附在其他植物體間或隨波漂浮,因此也可以將它們歸類在漂浮性植物中。大部分的沉水性植物會在繁殖期時,將花挺出水面,以便授粉。但是,也有一群沉水性植物,它們的生活史完全在水中度過,就連開花也不例外,比如茨藻科植物。
苔蘚、地衣、地錢,大多生長於陸地上,但也有少數生長在溪流、水塘裡,附著在水底岩石上。附著在固體物體上的大型植物通常出現在河水較冷的源頭區域,那裡大部分岩石質的河底為附著提供了場所。這類植物的代表包括苔蘚植物(苔蘚和苔類植物)、一些扁平的地衣和兩個在熱帶瀑布中發現的特殊的開花植物科。苔蘚和苔類植物是溪流中最有可能遇到的形式。苔蘚植物,需要高濃度的溶解二氧化碳;這是它們在高溶解二氧化碳地區分佈受限的一個原因,例如水源泉和湍流地區。它們通過根狀固著物附著在物體上(圖13.1)。沉水的地衣是不常見的,但離開水體的苔蘚遍佈世界各地。苔蘚屬較常見的在低級序河段,雖然它也能發生在大型河流,水溫和溶解營養物質的有效性似乎限制了苔蘚的分佈,許多苔蘚在陰涼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水深也會影響某些種類苔蘚的存在與否。在岩石很少被淹沒的地方,在陰涼的地方可以找到各種各樣的陸生苔蘚和苔類植物。真正的水生苔蘚,出現在水位以下。因此,當我們觀察一條大範圍的河流時,物種的馬賽克效應存在是明顯的,這取決於光的數量和水的深度。
我們常見到附著在岩石上的種子植物是豆科植物,常被稱為水草。在快速流動的水中、瀑布附近和其他急流情況下都能找到代表。這些植物的根狀根附著在岩石頂部,進入岩石表面的不規則區域。植物部分在水中遊動,或可能以濕團的形式出現在水面以上;只有花莖升到空中。
水苔(Fontinalis)是一種植物,有三排葉子和從附著點漂浮出來的長莖,是最大的苔蘚之一。另一個常見的屬(圖13.2b)有較短的莖,並形成類似於苔蘚的群落,其葉從莖的兩側展開。
葉苔(Leafy
Liverworts)或稱葉狀艾蒿,看起來有枝有葉有根狀的鬚絲,但不屬於維管束植物。大多數綠葉艾蒿被發現在潮濕的棲息地、水域和潮濕的森林裡。葉狀結構圍繞莖螺旋排列,最常見的是三排。它們通常是淺裂的,並且某些種類的那些可能具齒或流甦的邊緣並且可能向上彎曲。葉狀艾蒿的成熟配子體可以是雌雄異株(每個個體都具有雄性或雌性生殖結構)或雌雄同體(每個個體都具有雄性和雌性生殖結構)。馬藻、聚藻、金魚藻都屬於葉苔的一種。
馬藻(Potamogeton crispus),馬藻又名菹草,為眼子菜科眼子菜屬下的一種多年生沉水草本植物,原產於歐亞大陸。葉條形,邊緣有鋸齒。穗狀花序頂生,花果期為4-7月。在台灣許多溪流都可發現到,如冬山火車站河段就可發現,是水質良好的指標,卻是外來種植物之一。
聚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又名穗狀狐尾藻。為小二仙草科狐尾藻屬下的水生維管植物,一般分佈在溪流流動水域平時沉水生長,枯水期也可挺水生長,羽狀葉,開花部分會挺出水面。
粉綠狐尾藻是多年生挺水或沉水草本植物,株高約 10~20 公分。莖呈半蔓性,能匍匐濕地生長。上部為挺水葉,匍匐在水面上,下半部為水中莖,水中莖多分枝。葉 5~7 枚輪生,羽狀排列。冬天老葉會枯掉,葉子掉落時是紅色的。
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又稱作松藻,為金魚藻科金魚藻屬底下的維管束水生植物。其生活型態可為沉水型,亦可為浮水型。金魚藻的芽會沉在水底,冬天時蟄伏、春天時冒頭並長成新植株。
川苔草又名河苔草,為雙子葉水生草本植物;植物體退化成扁平或枝狀的葉狀體,形似苔、蘚、藻類或地衣,生長在河流甚至湍急的瀑布中,一年生或多年生,沒有根,有時有根狀物附著在水中的石頭上。
這些都是樹枝狀的植物,在快速流動的水中固定在岩石或基岩上。它們有很好的葉子,看起來像軟骨。這些花很小。儘管這種植物廣泛分佈在熱帶地區。
有根植物,無論是浸沒的還是突現的,都發生在河流或溪流的區域,那裡的水流已經減弱到足以形成細粒“土壤”或它們可以生根的地方。這些植物通過不定根、根狀莖或匍匐莖形成了一種牢固地附著在河底的方式,並且具有堅韌、靈活的莖和葉。由於有根的大型植物只在有土壤可供生根和水流減少的地方生長,因此它們只覆蓋了河底的一小部分。很明顯,溪流底部的植物覆蓋量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在許多溪流棲息地中,它們在這些溪流的整體生態中所起的作用很小。
有幾個物理和化學因素影響各種物種的存在或不存在。其中包括水的硬度、光照和營養成分。同一屬的不同物種可能在不同的水硬度條件下生長;一些物種喜歡軟水,另一些物種喜歡硬水,一些物種在兩種條件下皆能生長。光照和營養物質構成同樣的異常,近親物種在不同條件下的生長能力和水分肥力可能不同。在營養貧乏的水域,磷可能受到限制,但在這些條件下,氮和鉀也可能受到限制。與藻類不同,有根的大型植物除了通過其地上部分從水體中吸收養分外,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能夠從它們紮根的基質中提取養分。
圖8.1 沉水性固著植物-水苔
圖8.2 沉水性固著植物-葉苔
圖8.3 沉水性固著植物-馬藻
圖8.4 沉水性固著植物-粉綠狐尾藻
圖8.5 沉水性固著植物-金魚藻
圖8.6 沉水性固著植物-川苔草
第二類植物是漂浮在水體中的大型植物,就其在溫帶河流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作用而言,是三類植物中最不重要的一類。小型浮萍,可以在相對較僻靜的小溪中找到,它們經常在那裡形成單個植物的漂浮墊。浮萍可以堅持到冬天。自由漂浮的植物在較溫暖的緯度地區更為重要。尤其是水葫蘆,可以增殖形成緻密的墊,阻塞水道,抑制航行,並使底層水去氧。它是溫暖地區的一種害蟲,並且正在蔓延到其他有合適生長條件的地區。
眼子菜(Potamogeton),單子葉多年生草本植物,浮葉性水草,但是葉片長期浸泡於水中,,根莖發達,白色,節處生有鬚根,莖呈圓柱形,直徑約2mm ,不分枝或具少數分枝・節間長可達10餘公分。
浮萍(Lemnoideae) 是開花的亞家族水生植物,也被稱為水扁豆。它們漂浮在靜止或緩慢移動的淡水和濕地的表面之上或之下。它們也被稱為“貝葉根”,它們起源於阿魯姆或無環類科(天南星科)因此經常被歸類為天南星科的繖形亞科。其他分類,特別是在20世紀末之前創建的分類,則將它們歸為一個獨立的Lemnoideae科。繁殖主要是通過無性 芽(無性繁殖)來進行的,這種繁殖是從葉狀體底部的分生組織產生的。有時會產生由兩個雄蕊和一個雌蕊組成的三朵微小的“花” ,通過它們發生有性生殖。有人將這種“花”看作是假花,或降低花序,有三朵花,分別是雌性或雄性,是從天南星科的莖稈中提取的。浮萍花序的進化仍然是模棱兩可的,這是由於這些植物從其較早的親戚中大量進化減少了。
影響濕地植物特別是水生植物分佈的更重要因素之一是養分的可利用性。浮萍可以當良好的肥料,也可能導致水質優養化。它們常被水禽和小型哺乳動物傳播,不經意地在其腳和身體上攜帶[,也可通過流水傳播。在水流恆定或溢流的水體中,植物沿著水道被帶走,並且不會大量繁殖。浮萍也是鴨、鵝的高蛋白食物來源。
布袋蓮(水葫蘆),是一種原產於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屬於雨久花科梭魚草屬的一種漂浮性水生植物。布袋蓮曾一度被很多國家引進,廣泛分佈與世界各地,亦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之一。布袋蓮在水中漂浮,葉直立光滑,根在水中,呈鬚狀,葉柄中空膨大如同「葫蘆」,因此可以漂浮水面,花為藍紫色。布袋蓮繁殖迅速,在合適的條件下兩個星期即可繁殖一倍。
布袋蓮繁殖快速,易浮游擴散,能夠迅速掩蓋水體,導致水體透光性差;因此在自然水域中,布袋蓮通過與其他水生(浮水與沉水)植物、藻類競爭礦物質營養、陽光等資源,從而抑制其它水生生物與藻類生物的生長。布袋蓮的爆發以及其腐爛階段同時會大量地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水下動物比如魚類活動繁殖空間將會減少,甚至會造成魚類大量死亡。相類似於改變了水體中原來固有的食物鏈,從而減少此水域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大萍(水芙蓉),為天南星科大薸屬的唯一物種,分佈在全球溫暖地區的水域。為常綠浮水植物。鬚根垂於水中,莖極短, 根鬚發達,白色呈纖維狀,,可以從水中吸取大量的養分。而它的莖並不明顯,成株開綠色花,冬季呈休眠狀態。大萍會在水面下生出走莖作為繁衍方式,伸出的走莖可以長出另一株大萍。葉片有許多白色細絨毛不會沾水,植株由葉片簇生成花朵狀,漂浮於水面上,當水滴滴在它身上會形成水珠。大萍的花序著生於莖頂葉腋間,其佛焰苞細小黃綠色被長茸毛,花藏在叢生的葉腋中非常不明顯,常被誤認為是新萌發的嫩葉。花期為夏秋季。果實、種子雖然不發育,但因走莖繁殖能力驚人,會佔去大部分的水面,絕不可隨手丟入河渠或池塘中,以免妨礙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長。
水生植物的生長季節可能很長。這通常發生在由地下水源供應的小泉水中,這些水體的溫度交高。漂浮的浮萍、大萍、滿江紅和可以在這種條件下茁壯成長。
槐葉蘋與滿江紅常被誤認為浮萍科植物,其實都是屬於漂浮型的蕨類植物,孢子繁殖。水流緩慢之河流、湖泊、水域都可看見。
滿江紅大小約 2公分,平臥在水面上,莖細而呈羽狀分枝,分枝上面布滿鱗片狀的葉子。 它原本是綠色的,一大片舖在水面上,非常好看。濁水溪的中上游支流匯流口,秋冬氣溫低時,常可看見滿江紅滿布水面。
槐葉蘋,浮水的葉片表面上布滿排列整齊的毛狀突起。過去在台灣全島低海拔水域四處可見,是平地淡水濕地的指標性植物之一。台灣槐葉蘋是三葉輪生,植物體底部如根狀的部位是葉片特化而成,現在很少發現。但是人厭槐葉蘋很常見,與布袋蓮同樣成為環境公害。
人厭槐葉蘋和台灣槐葉蘋最大不同點是葉面細毛的排列方式,台灣槐葉蘋葉片為長橢圓形,葉片上的 細毛是叢生,細毛末端分開不相連,而人厭槐葉蘋葉片呈現卵圓形,葉片上的細毛末端相連,像一支支排列整齊的打蛋器,長得密集時葉片會重重疊疊,越堆越厚。
圖8.7 浮水性漂浮植物-眼子菜
圖8.8 浮水性漂浮植物-浮萍
圖8.9 浮水性漂浮植物-布袋蓮
圖8.10 浮水性漂浮植物-大萍
圖8.11 浮水性漂浮植物-滿江紅
圖8.12 浮水性漂浮植物-槐葉萍、人厭槐葉萍
浮葉水生植物為根、莖或是塊莖固定在土裡,葉片漂浮在水面的水生植物。這種植物的根部固定在池沼的泥土裡,其葉片通常呈寬大的圓形、心形或橢圓形,由葉柄支撐,平貼在水上。通常浮葉水生植物偏好平緩的水域,但是也有部分的浮葉植物喜愛生活在湍急的溪流中。
此外,多數的浮葉性水生植物都有發達的沉水葉,以便適應環境的改變。它們多半分佈在池塘、湖泊或是其他水流緩慢的淡水水域中,例如:睡蓮、菱角、蓴菜、水鱉、臺灣萍蓬草、臺灣水蕹、印度莕菜、龍骨瓣莕菜及水金英等。
台灣萍蓬草(Nuphar shimadae)為睡蓮科萍蓬草屬的植物,台灣特有種,目前面臨瀕臨絕種的情況。花期是一年四季,花朵有圓形的花梗,具有白色的長柔毛; 花朵的最外圍是帶綠色或暗紅色的萼片。台灣萍蓬草的根莖肥厚,呈圓筒狀,地下莖約在水底爛泥下1公尺深橫走,直徑可以到2公分,老熟的地下莖呈白色,直徑約3公分。
睡蓮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外型與荷花相似,不同的是荷花的葉子和花挺出水面,而睡蓮的葉子和花浮在水面上。睡蓮秋季開白色花,午後開放,晚間閉合,可以連續開閉三四日,因此被稱呼為睡蓮。
菱角是一年生草本的浮葉性水生植物,一般生長於溫熱帶地區的水域濕泥地中。水深要有60公分。分為鈍角短刺與銳角長刺兩個品種。或也分為深水菱(顏色較深)和淺水菱(顏色較淺)兩種。台南官田有大面積的菱角種植區,伴隨許多水雉築巢棲息。
蓴菜,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為浮葉性水生植物。分佈於溫暖地區水域。由地下葡萄莖萌發鬚根和葉片。深綠色橢圓形葉子互生,春季由節上長出細長的莖來。水深的地方,莖較粗,但葉子較少;水淺處,則莖較細,葉片多。其葉片多呈現卵形或橢圓形,由長長的葉柄托著,葉背通常帶點紫色,嫩莖和葉背有膠狀透明物質。夏季為其開花的季節,花梗從葉腋下方抽生出來。蓴的花非常小直徑才一至兩公分左右,花瓣三片紅紫色的。花萼同樣也是瓣狀,並長有細毛。
水金英是適應熱帶地區的浮葉性水生植物,在水深不足或生長環境變擁擠時,它也會挺出水面,以爭取足夠的陽光。葉柄長可達30公分以上,從根部發出,葉子有海綿狀浮袋。葉質厚且因具有豐富的蠟質而光滑油亮,互生,呈扁圓形。地下走莖之莖節明顯,而根自莖節處長出,根系發達。水金英的花期為6月至12月,其花為單生,具有3片花辬,花冠杯型呈亮黃色,頂生於長花梗上。
圖8.13 浮葉植物-萍蓬草
圖8.14 浮葉植物-睡蓮
圖8.15 浮葉植物-菱角
圖8.16 浮葉植物-蓴菜
圖8.17 浮葉植物-水金英
挺水植物是指它們的根留在水裡,但是莖和葉全挺出水面上,離開水域也可生存,但是大多親近水邊,在溪流水濱常可看見。挺水性水生植物包括草本與木本兩類。它們通常生長在水邊或水位較淺的地方,根也是長在土裡,而葉片或莖卻挺出水面,再者,挺水性植物的花多數在水面上開放,典型的草本挺水植物有野慈菇、水稻、蘆葦、茭白筍、荷花與香蒲等。 另有挺水性木本植物,這通常是指生活於河流的出海口及半淡鹹水的湖沼旁,而以紅樹林植物,如水筆仔等為主要代表植物。
挺水植物的生長環境是很多樣的,它們通常生長在水邊或水位較淺的地方,根也是長在泥土裡,但葉片或莖卻挺出水面。但是部份挺水性植物,可以常年沉浸在水中生長,土壤是缺氧的,能夠長期浸泡而不爛根,有特殊的生態分化。被稱為兩棲植物。也有許多挺水植物可以分佈到更高的陸域,比如野薑花,可以離開水邊,但是不會離得太遠。由於挺水植物包含甚多,生長的環境各不相同,因此常被細分成許多類型,如濕生植物、濕地植物、河岸邊植物、湖畔植物等。
蘆葦草,屬於禾本科植物,生長於河流、海灘、濕地水岸。鼠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匍匐的根莖,可以在適合的地區迅速地鋪展繁殖,一年可以平鋪延伸5米以上。地上莖硬挺,中空,莖節明顯,可高達2-6米。葉互生,葉鞘圓筒形抱莖,平行葉脈,全緣,狹長似竹葉,可長達20-50公分。花: 圓錐花序,花穗長10-40釐米,每個小穗有4-7朵小花,屬風媒花。花剛開出來時帶有些綠色,之後花穗轉為黃褐色。五節芒與蘆葦外觀相似,但是五節芒分佈於較高乾旱的陸地。五節芒葉背綠色,葉下無白粉,葉緣有鋸齒容易割傷皮膚。雌雄同株,可高達4公尺。花期4至7月,花初期為淡黃色、成熟時呈黃褐色,圓錐花序,小穗長2至4公釐。果實呈橢圓狀。
蘆荻又名蘆竹(Arundo donax),是多年生挺水高大宿根草本,形如蘆葦。地下莖短縮、粗壯,多分枝,葉片廣披針形,圓錐花序頂生,穗狀呈掃帚狀,9-12月為花果期。為常見水邊植物。
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又名剪刀草、水芋,是澤瀉科慈姑屬的植物。分佈於低海拔溪流水邊或緩慢流動水域。高可達60公分,挺水葉箭形,花莖修長,達70公分,花3枚輪生,單性,雄花在花莖上半部,雌花在下半部,花瓣3枚白色,瘦果倒卵形。
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又名水蠟燭,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地下莖匍匐泥中;地上莖圓柱形直立,高 70~150 公分。葉線形,長 50~100 公分,寬約 1 公分,向頂端漸尖。香蒲的花序雌雄同株,黃褐色色的花序如香燭,因此得名,花期 5~9月。瘦果,有絨毛。
菖蒲(Acorus)。是一種菖蒲科的水生草本植物。菖蒲分布很廣,整個溫帶基本都能找到它,中國各地也都有分布。 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端午節有把菖蒲葉和艾草捆一起插於簷下的習俗;根莖可製香味料。菖蒲與香蒲是不同屬不同種的兩種植物。香蒲屬性為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是香蒲科香蒲屬的一個種,常生長在湖泊、河流、池塘一帶地方。菖蒲屬性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長在沼澤地、溪流邊以及水田邊。香蒲的葉片細長,是半橢圓形,無中肋,色深綠,有棒槌,秋天可見。它的葉子可做工藝品,以前農村也常常用它來鋪炕。菖蒲比香蒲矮,葉片扁而稍寬,葉質比較厚,有中肋,色淺綠,長穗。香蒲根莖乳白色,高為1.3-2米,地上莖生長比較粗壯,其生長下粗上細。菖蒲根莖肉質,直徑為5-10毫米,長5-6釐米,外皮顏色為黃褐色,聞起來有點芳香。香蒲的花為單性,成狹長的肉穗狀,花序是灰褐色的,一般生長於植株中上部,雄花集生上方,雌花集生下方。菖蒲的肉穗花序呈黃綠色,為圓柱形,一般生長於植株的基部,直立或斜向上生長。菖蒲帶有清香,香蒲則沒有香氣,又被稱為蒲草。
水竹葉.牛軛草(Murdannia),鴨蹠草科,一年生匍匐性草本,株高 20~40cm。通常出現於淺水域、濕地等環境,其匍匐莖生長於水中,節上長出之直立莖挺出水面;只要環境適合,很容易生長成一大片。水竹葉外觀乍看之下與 鴨蹠草科許多成員都很像,不具基生葉;莖匍匐生長,節間甚長,節生直立莖,葉線形至線狀披針形。花,頂生或腋生,苞片披針形,花瓣3枚,橢圓形,桃紅色至粉紅色,漸層至基部為白色。蒴果,長橢圓形,綠色;種子,扁狀長橢圓形,黃褐色。
茳茳鹹草(茳芏),莎草科,多年生挺水性植物,在感潮帶的沙洲最常出現。由種子或根莖延伸,呈簇生狀,族群蔓延性較弱,因此除在沙洲上成片狀外,在堤內水澤中都是呈簇生狀,或蔓生成帶狀。高約130公分,桿直立,光滑呈深綠色,葉片退化在基部呈葉鞘狀包圍著莖稈。花穗開在莖稈頂端呈聚繖,每一小花穗約40朵花,淺褐色。雄蕊及雌蕊柱頭皆三枚。莖稈可編織草蓆。
黃花水龍,挺水型的水生植物,常成群生長於溪流水岸、濕地。本種為水龍和白花水龍的雜交種,只開花不結實,又名過江龍。整株光滑無毛,莖匍匐生長,長可達 5公尺。莖節處會生根,有時節上具有白色氣囊以增加浮力,這些白色氣曩是它的變態根(呼吸根),它的功用是讓植物體能平衡在水面上游走,並輔助呼吸。葉互生,長橢圓形,葉托大。開黃色花,長於枝頂,花朵腋生。借旺盛的營養繁殖,常在水面形成一大片的族群。
大安水蓑衣是臺灣特有種,喜溫暖、多光照至光照充足的環境,分佈在西部彰化、台中沿海的水塘中。植株高約50公分,全株密佈粗毛,葉對生,披針形。莖四方形,有稜溝,老化莖枝往往木質化。秋冬開花,花淡紫色,花無柄,數朵聚集於葉腋處。蒴果長紡綞形,種子黑褐色。
大安水蓑衣主要生長在水溝旁、池塘邊等靠近水的地方,雖然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繁殖能力也強,但是不開花時不顯目,又無特殊的用途,因此常遭人為剷除,加上土地過度開發利用,生育地消失,而成為瀕臨絕種的台灣特稀有水生植物,目前野生族群分佈只剩下台中縣大安、清水及龍井等地區。
銅錢草:挺水型的水生植物。走莖發達,節間長出根和葉,葉圓形盾狀具長柄,波浪緣,狀似銅錢,夏秋開黃綠色花,繖形花序。
銅錢草原產地是南美洲,對環境的要求不高,種植容易,繁殖迅速,水生陸生皆可生存。因為生命力很強,會影響本土種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間。莖細長匍匐地面,走莖式生長, 莖節很明顯,每一節各長一枚葉,可一直延伸。葉圓腎形,長寬2~5公分。繖形花序,黃綠色,葉面油亮翠綠。葉片外型似銅幣而得名,別名:圓幣草、香菇錢。
野荸薺:挺水型的水生植物,莎草科。野荸薺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非洲、亞洲及太平洋諸島,台灣分佈在溼地、泥沼、池塘。高約40-100公分,有絲狀地下匍匐莖,莖端生球莖,叫「馬薯」,可供食用、藥用,但品質、味道略比栽培的甜荸薺為差。壓破莖時,會發出爆爆的聲音。葉退化,僅於莖基部留下少數葉鞘。初秋抽出花莖,於先端著生淡綠色圓柱狀的花穗。
輪傘莎草,莖三角形,表面有縱溝,頂端長出輪狀排列像傘的苞片。
圓葉節節菜,千屈菜科,挺水也可沉水,挺水葉圓形或橢圓形,沉水葉卵形至線形;穗狀花序,苞片粉紅色,花瓣白或紅色;蒴果橢圓形,種子長橢圓形。
水蕨,水蕨科挺水植物,ㄧ年或多年生草本蕨類,高15~30cm,葉肉質,有兩型:營養葉較寬大,羽狀分裂;孢子葉線形,邊緣反捲,內有孢子囊群。
半邊蓮,桔梗科挺水植物,高10~20公分,莖光滑有稜溝,葉互生,披針形,花淡紫色,蒴果圓錐形,種子卵形紅褐色。
水毛花,為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稈呈三稜形,富纖維質,可作為編織或捆綁物品的材料;而其根莖更是蜻蜓的棲木,更常見水蠆蛻殼留在其莖葉上。植株可高達100公分,具地下匍匐根莖,根莖短。稈叢生,約50∼130公分高,水毛花繁殖力強,全年開花。呈三角狀聚集生長的稈,及無穗柄的小穗,為其最容易識別的特徵。
水莧菜,濕生草本植物,莖直立,四方形。葉對生,葉膜質,倒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橢圓形,長0.5-5cm,寬0.1-10cm,先端銳尖或鈍尖,基部楔形或漸尖;聚繖花序腋生;;花瓣缺。雄蕊4;蒴果,橫裂。
香根草,又名培地茅、岩蘭草,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型類似香茅草,一般環境下株高可達1公尺以上,開花期株高約為1.5公尺至2公尺,在適當的環境下,可生長至3公尺,叢生狀,葉片細狹長形,葉鞘互相抱合。
圖8.18 挺水植物-蘆葦
圖8.19 挺水植物-蘆荻
圖8.20 挺水植物-野慈菇
圖8.21 挺水植物-香蒲
圖8.22 挺水植物-菖蒲
圖8.23 挺水植物-水竹葉
圖8.24 挺水植物-茳茳鹹草
圖8.25 挺水植物-黃花水龍
圖8.26 挺水植物-水簑衣
圖8.27 挺水植物-銅錢草
圖8.28 挺水植物-野荸薺
圖8.29 挺水植物-圓葉節節菜
圖8.30 挺水植物-輪傘莎草
圖8.31 挺水植物-水蕨
圖8.32 挺水植物-水毛花
圖8.33 挺水植物-水莧菜
圖8.34 挺水植物-香根草
圖8.35 挺水植物-水丁香
有些挺水植物植物其實是陸生植物,但它很愛潮濕的地方;有些水生植物反而更愛陸地。親水植物耐潮濕土壤,也耐水淹。
水丁香,柳葉菜科,一年生挺水植物灌木,全株呈暗紅色或紅綠色,植物體全株有細毛,莖粗糙,高50~100 公分,基部木質化,分枝多。葉為單葉,互生,具短柄,披針形或線形,葉基楔形,葉尖漸尖形,葉緣為全緣。花萼綠色,筒狀。果實為蒴果,四方形,密佈長毛;種子多數,細小,橢圓形,暗紅色。
野薑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潮濕的環境;地下莖塊狀厚像薑具芳香,具叢生性,經由走莖往往長成一大片,是強勢物種需要管理。莖高1~2公尺;地下莖塊狀厚像薑具芳香,具叢生性。葉序單葉互生,葉形長橢圓狀披針形,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具長毛。葉緣全緣,波浪狀,平行葉脈。花朵清香白色。果實為蒴果,長橢圓形,深紅色,3瓣裂,果期為9~12月。種子紅棕色,其上有金黃色絲狀假種皮。河岸水濱潮濕地都可見到普遍生長。
水柳 (Salix warburgii),楊柳科小喬木,根莖部可以耐水浸泡,適應不通氣的潮濕土壤。幼枝略有短柔毛,葉卵狀披針形,長6∼9㎝,平滑,細鋸齒緣,先端銳形,基部圓鈍,背面略粉白。雄花穗長4∼8㎝;雄蕊3∼6,花絲平滑;雌花穗長3∼6㎝,有梗,具苞葉;有柄,平滑。果序長7∼12㎝,蒴果紡綞形。 柳絮是楊柳類之蒴果開裂後帶種絮隨風飛揚之種子,
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屬落葉喬木,根莖部可以耐水浸泡,適應不通氣的潮濕土壤。樹幹直立高聳,樹基部常膨大,鄰近水邊種植者容易在四周長出形似鐘乳石的呼吸根。樹皮棕色,老皮裂成長條狀剝落。樹冠圓錐形,枝條水準開展或略下垂,葉色淺綠,秋冬季轉黃至紅褐色後掉落。雌雄同株異花,雄花卵圓形,在枝端排成圓錐花序。雌花單生或雙生於枝端。毬果圓形,直徑約2.5cm。開花期春末,果熟期秋季。
紅樹林,泛指生長在熱帶的河口沿岸的灌木或喬木。台灣現仍有水筆仔、欖李、海茄苳及五梨跤等紅樹林。這些植物必須要有特殊的生存機制,才能在「半鹹半淡」的惡劣環境中生存。 特徵為:(1) 胎生苗:為適應缺氧及高鹽度的泥地,紅樹林植物的果實成熟後不會掉落,種子直接在母樹上發育成帶有胚莖的胎生苗,待發育成熟後,再脫離母樹掉 到泥灘地繼續成長。(2) 保水、排鹽:欖李肉質的葉子可以保存更多的水分,水筆仔、海茄苳、五梨跤的葉子有厚皮層、或密生絨毛,以防止水分蒸散。而植物體內多餘的鹽分 則貯存在老葉中,隨著落葉排除。 (3) 支撐根和呼吸根:泥灘地裡缺氧,所以發展出氣生根,以增加氧量的吸收;為抵擋潮水漲退,則演化出支持根以固著植物體。紅樹林植物可以提供魚、蝦、蟹、貝、鳥類等生物豐富的食物來源及棲息場所,構成一個具有高度生產力之生態系。
其他親水的植物,還有楊樹、楊柳、池杉紅蓮子草、魚腥草、馬蹄蓮、海芋、水竹、再力花、梭魚草、千屈菜、姑婆芋、唐菖蒲(劍蘭)、水仙花、鬱金香等。親水的喬木大多適應於熱帶多雨地區,淺根或根突出地表或有氣根或有板根、支撐根,除了讓根系離開潮濕水土能呼吸,也增加避免傾倒的支撐力。
水生植物在河流生態系統中扮演什麼角色?很明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在某些地方產生相當大的生物量。但這種植物生物量是不是其他消費者的重要食物來源?研究表明,直接以淡水植物為食是非常有限的;很少有水生無脊椎動物能夠有效地吃草。有些昆蟲的嘴上有花斑,它們可以以植物莖中的汁液為食。大型植物也向水中分泌溶解的有機化學物質,從而增加了在河流生態系統其他方面很重要的DOM水潭。但是,也許在植物死亡和腐爛之後,水生植物生物量對河流中整體能量流的最重要貢獻是;組織的分解為河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FPOM來源,在那裡,它被收集和過濾的無脊椎動物利用。
圖8.36 親水植物- 野薑花
圖8.37 親水植物- 水柳
圖8.38 親水植物- 落羽杉